“我讀書的學校獻的愛心,千里迢迢送到了我工作的學校。”3月13日,新疆克州阿克陶縣巴仁鄉中心小學副校長何曉梅寫下這段話發在微信朋友圈,激動不已。當天,來自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宜春幼專)的360件手織毛衣抵達阿克陶縣,巴仁鄉中心小學166名孩子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感受跨越山河的溫暖。 去年9月,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發起“恒愛行動”,宜春市婦聯積極響應,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織毛衣。宜春幼專初等教育學院春風志愿服務隊的倡議書剛發出,就在校園里掀起報名熱潮。“聽說要給阿克陶縣的小朋友織毛衣,全校有400多名學生報名,最終選出了200名志愿者。”2024級學生王子君回憶。 200公斤毛線,800根棒針,人均1.8件毛衣,這群“00后”開啟人生首次“編織挑戰”。他們分成4個編織班,每10人組建互助小組,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趕織毛衣。 “起針108針,多一針少一針都得重來,我那天拆了20多次。”從指尖生疏到織出蜜蜂、花朵圖案,王子君的手機相冊記錄著成長。 “加針要像搭橋,食指輕挑毛線繞一圈,繞針、嵌入……”很快學會織毛衣的饒燁成了“小老師”,在寢室里總被同學圍著請教。他們用手中的線團編織成溫暖守護,還寫下愛心寄語,愿阿克陶縣的小朋友每一天都被愛與溫暖包圍。 2月21日,360件色彩斑斕、圖案各異的毛衣帶著濃濃愛意啟程,從贛西大地發往帕米爾高原。“我的‘小蜜蜂’飛到天山了嗎?”“真想看看他們試穿的樣子。”大學生們期待著。 3月13日,當地最低氣溫只有1℃,巴仁鄉中心小學卻暖意融融。“五年級1班的麥妮孜熱·玉散把臉埋進粉色毛衣蹭了又蹭,五年級2班的帕提麥·約麥爾艾力興奮地轉圈展示新衣。”何曉梅回憶當時的情景,激動地說,“孩子們還滿眼期待地問我,織毛衣的姐姐們會來新疆看胡楊林嗎?” 當“江西暖流”遇上“邊疆笑臉”,何曉梅與記者視頻連線時濕了眼眶。她未曾想到,會在萬里之遙的邊疆見證母校的愛心抵達。孩子們寫下感謝信,還把心愿卡夾進課本當書簽。在阿克陶鎮學校、興國紅特殊教育學校,194名孩子也穿上了宜春姐姐編織的愛心毛衣。 從贛江之濱到昆侖山下,一針一線串起民族深情。“這不是簡單的愛心傳遞,而是江西青年用最質樸的方式書寫‘贛疆一家親’,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指尖綻放。”3月20日,宜春市婦聯主席丁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這個春天,360件毛衣正如360顆石榴籽,將贛疆兩地緊密連在一起。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