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江市的大街小巷,人們總能看見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神秘又親切,平凡又不凡。他們來自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身份。日常生活中,他們是大學生、教師、律師、外賣小哥、退休老人……但當群眾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潯城志警”。
與其他志愿者隊伍不一樣的是,這支隊伍更多的是輔助警察工作:他們收集社區治安動態,開展“防盜、防騙、防搶、防火”安全宣傳,協助民警處理治安問題,參與巡邏防控、護校安園、大型活動安保等工作,進行社區公共事務服務……
截至2021年,潯城志愿警察協會已有1.5萬名注冊會員,是一支龐大有力的隊伍。
從“他”到“他們”——徐隊的故事
3月22日,記者見到了徐曉洋——九江市公安局潯陽區分局特巡警大隊副大隊長、潯城志愿警察協會會長。他向記者講述了“潯城志警”的由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江西省派出200名特警支援災區,徐曉洋是其中之一。5月14日凌晨,他們抵達成都雙流機場,后即刻奔赴都江堰。20多天的時間里,他們輾轉汶川、北川、綿陽等地震重災區進行救援。
在一眾逆行的身影中,徐曉洋遇到了一支最令他難忘的隊伍,那是全國各地志愿者組成的隊伍?!八麄兌际莵碜愿餍懈鳂I的普通人,一路上同我們一道搶救傷員、救助群眾、清理倒塌房屋……”徐曉洋感慨道,在那段經歷中,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群眾的力量。那次的記憶,猶如一顆種子默默在徐曉洋的心里扎下根,多年后悄然發芽。
長期以來,警力不足一直是困擾公安工作的老大難問題。徐曉洋想到,能否發動群眾力量組建一支志愿警察隊伍,以填補警力空缺。
2016年底,由九江市公安局潯陽區分局牽頭,開始醞釀組建一支志愿警察隊伍。徐曉洋向各個積極投身于志愿服務的社會團體和單位尋求幫助,最終有18家單位給予他支持,并為“潯城志警”積累了第一批400名注冊會員。潯城志愿警察協會于2017年5月13日正式成立。
潯陽區百歲坊是九江市的繁華地帶,車輛川流不息、行人熙來攘往。在這片鬧市中,掩著一條小巷,內有一幢兩層小樓,“潯城志警”的辦公地點就設立在這。一個個熱衷于志愿服務的人聚集到這里,又從這里走向大街小巷、走向千家萬戶……
“能做一點是一點”——楊大姐的故事
3月16日上午,年逾九旬的周惠梅老人像往常一樣,早早坐在新家的大門旁,等待著老熟人的到來。9時許,門鈴響起,她緩緩起身,顫巍巍的手拉開房門,笑意寫在臉上。
楊義屏站在門口,一手拎著剛買的菜,一手提著一大袋生活日用品,胸前“潯城志警”幾個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亮。她熱情地和老人打過招呼,麻利地鉆進廚房熬起了排骨湯。
周惠梅無兒無女,20年前丈夫去世后,孤身一人居住在丈夫留下的職工宿舍內。
“這幫孩子常常來看我,為我買菜做飯、處理家務,他們都是我的家人?!痹谥芑菝费劾?,“潯城志警”的志愿者都是乖巧懂事的孩子。每周無論有多忙,他們總會在固定的時間登門,為周婆婆梳發、按摩,陪她聊天解悶。
今年69歲的楊義屏是這群孩子中最有資歷的,有著10余年志愿服務經驗。2016年底,“潯城志警”隊伍開始籌備,楊義屏挑起了顧問的擔子,為協會的成立出謀劃策,同時,她也是第一批加入協會的成員?!皡f會里的年輕人都叫我‘楊大姐’,和他們一起做公益,感覺自己也變年輕了?!?/p>
連日來,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九江市在長江一橋南入口處設置了核酸采樣便民服務點,為入贛司乘人員免費進行核酸檢測?!皾〕侵揪迸c醫務人員、公安民警一道日夜守護在橋上,提供后勤保障服務,其中就有楊義屏的身影。“雖然自己年紀大,但也想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能做一點是一點?!睏盍x屏堅定地說。
“守護祖國的未來”——周校長的故事
3月22日7時許,春寒料峭,淅瀝瀝的雨不停地下著,考驗著堅守在九江市湖濱小學桃園校區“護校崗”上的每一名志愿者。
“千萬不要跑,注意車輛!”周小華手拿大喇叭,鞋子和褲子已被雨水浸濕,但他依然一邊攔下校門口的過往車輛,一邊引導孩子有序通過斑馬線,動作專業又嫻熟。
“謝謝周爺爺,周爺爺再見?!卑踩M入校門的孩子不忘回過頭,揚起稚嫩的臉,和他揮手道別。
周小華與“潯城志警”結緣,是在一次接孫子放學的路上。當他看到身穿“熒光綠”馬甲的志愿者,風雨無阻地守護著孩子們的上下學路,一顆“志愿心”便被點亮了,“他們守護了我的孩子,我要和他們一起,守護更多家庭的孩子。”
周小華曾在都昌縣多寶鄉村級完小做過40余年校長,和孩子打交道是他最拿手的事,“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關注校園安全不僅僅是學校、老師、家長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2018年3月,周小華正式加入“潯城志警”。從那以后,湖濱小學桃園校區門口又多了一個堅定的身影,參與護校執勤,維護校園衛生,為孩子們筑起安全屏障。
除護校執勤外,周小華還是人民路街道志警工作站的指導員,參與夜間巡邏、入戶走訪、化解矛盾、調解糾紛……
微光吸引微光,微光照亮微光,點點微光匯聚成光芒。如今,許許多多像周小華一樣的人,選擇加入“潯城志警”,發揮各自所長,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