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民族交往的紐帶,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為響應教育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2025年7月25日至31日,南昌大學“傣鄉語潤”推普團深入云南西雙版納,以普通話為媒,串聯民族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在邊疆大地奏響“語通則心通、心通則業興”的實踐強音。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民情,以行動詮釋擔當,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謀篇布局,錨定推普精準坐標
推普團抵達西雙版納后,第一時間與州教育局、文旅局召開座談會,系統梳理當地語言使用現狀:傣族聚居區存在“日常交流靠方言、對外溝通有壁壘”的共性問題,青壯年電商從業者、非遺傳承人、文旅服務者對普通話需求尤為迫切。團隊結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制定“三聚焦”工作框架,聚焦民族村寨產業發展、聚焦非遺文化活態傳承、聚焦文旅服務提質增效,明確“調研+實踐+賦能”的立體推普路徑。當晚,成員分組備課,將政策解讀轉化為村民聽得懂的“家常話”,為后續行動筑牢基礎。
扎根村寨,激活產業發展語言引擎
在勐罕鎮曼遠村,推普團開展“入戶訪企”調研。村頭小賣部老板巖溫的感慨道出心聲:“從前游客問價靠比劃,如今用普通話推介傣家糯米,訂單多了三成。”這背后,是推普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巖哈介紹,,普通話推廣后,村民參與電商培訓的積極性顯著提升,村集體直播間的年輕主播已能用流利普通話對接全國客商,手工紅糖、古樹茶等特產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
在非遺傳承點,傣族織錦藝人玉喃的工作室里,,紅藍絲線交織出孔雀紋樣。助手玉香同步將傣語講解譯為普通話,吸引了多名外地學徒駐足學習。“語言通了,老手藝才能走出大山。”玉喃的話,印證了推普對文化傳承的賦能價值。團隊同步完成56份問卷,數據顯示:89%的村民認為普通話“能讓日子更紅火”,92%的青年希望獲得系統培訓。
探幽傣園,架起傳統智慧傳播橋梁
傣族園里,傣醫波應的草藥攤前圍滿游客。“草藥曬三日后研磨,溫水送服效果最佳”,他用普通話講解炮制技藝,身后的展板同時標注傣漢雙語功效說明。推普團發現,年輕學徒借助普通話查閱《中國藥典》,傳統醫藥知識正加速與現代醫學接軌。
商戶的蛻變更具說服力:“從前和省外游客交流靠手勢,現在能用普通話講潑水節傳說,客人停留時間延長了,文創產品銷量翻番。”團隊據此提出“傣文化+普通話”傳播方案,建議將景點解說詞、民俗故事整理成雙語手冊,讓民族文化“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當日,推普團進行傳統植物調研,用科學術語記錄傣族草藥知識,助力其進入學術研究視野。
深耕場館,夯實文化傳承語言載體
西雙版納民族博物館內,紅領巾講解員用略帶口音的普通話講述傣歷天文歷法。推普團現場示范平翹舌區分、輕重音把握,贈送定制的發音矯正手冊。在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織錦傳承人的演示引人深思:“年輕人愛聽普通話,學好它,織錦里的稻田紋樣才能講清傣族的農耕智慧。”團隊隨即啟動非遺講解提質計劃,協助整理12項非遺技藝的普通話解說詞,建議增設“雙語講解崗”,讓傣文古籍中的文化密碼通過通用語言傳遞給更多人。州文旅局工作人員表示:“這為‘文化潤疆’提供了新思路,推普不是替代方言,而是為傳統與現代搭起轉譯橋梁。”
情系象谷,提升文旅服務專業水準
野象谷游客中心,工作人員正用普通話介紹亞洲象習性:“大象家族里,母象是‘話事人’……”推普團成員發現,,她對“森林”與“絲巾”的發音混淆常引發游客誤解。團隊當即打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手把手指導其通過音頻對比糾正發音。作為西雙版納的“生態名片”,野象谷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推普團針對30名工作人員開展“情景模擬”培訓,從“如何用普通話講解象群遷徙路線”到“應急情況如何清晰播報”,全方位提升服務能力。景區經理感慨:“規范的語言是講好生態故事的前提,這為創建5A級景區添了底氣。”
童心播種,厚植國家通用語言根基
勐罕鎮兒童活動中心,25名各族孩子圍坐成圈。“我抽到的是亞洲象,它是森林里的‘大力士’!”9歲的哈尼族男孩舉著動物盲盒,用普通話介紹自己,臉上洋溢著自信。這是推普團設計的“趣味課堂”:通過盲盒自我介紹、易錯字詞診療、繞口令PK等環節,讓孩子在游戲中突破“敢說”障礙。
“鉛筆尖尖,寫出傣鄉的明天”“普通話像彩虹橋,連接你我他”,廣告詞創作環節里,孩子們的創意發言令人動容。10名表現突出的孩子被授予“雙語小使者”稱號,他們將在新學期擔任班級推普宣傳員。團隊同步向中心捐贈《普通話啟蒙繪本》,讓語言種子在童心深處扎根。
紅色聯動,凝聚民族同心精神紐帶
景洪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內,“贛滇青年共誦紅色經典”活動熱血開展。推普團成員與當地青年齊誦《八一起義宣言》,西雙版納州代表先用傣語誦讀《民族團結誓詞碑文》,再以普通話復誦,兩種語言的碰撞彰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的深刻內涵。
互動環節中,兩地青年圍繞“守邊精神與革命精神”展開熱議。傣族青年巖罕說:“用普通話講好群眾支援前線的故事,才能讓更多人知道邊疆的忠誠與擔當。”活動結束時,眾人齊呼“河山統一”口令,紅色基因在語言共鳴中代代相傳。
生態并行:青春力量守護傣鄉多樣之美
調研隊走訪當地草藥傣醫,探尋傳統醫藥與生態共生的智慧,從天然草藥采集到本土植物藥用價值,解碼古老生態智慧與現代保護的聯結;走進野象保護基地,調研亞洲象棲息地保護與物種守護,助力人象和諧共生;打卡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制教育科普基地,學習生態保護法規,凝聚校友力量共探保護新路徑;更在景洪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生態宣傳,讓綠色理念融入市井生活。
7天實踐,推普團足跡遍布4個村寨、3個文化場館、2個景區,完成問卷調研327份,開展培訓3場,直接服務群眾1000余人次。數據背后,是民族地區對“語言賦能”的迫切需求,更是青年實踐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
從曼遠村的直播間到傣族園的草藥攤,從博物館的解說臺到兒童中心的課堂,普通話正成為打開發展之門的“金鑰匙”。南昌大學“傣鄉語潤”推普團的實踐證明: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青年學子以青春之力架起溝通橋梁,讓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綻放光彩,為邊疆振興寫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青春注腳。
江西文明實踐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文明實踐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文明實踐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文明實踐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文明實踐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江西文明實踐網 電話:0791-86847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