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尋烏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積極探索“文明實踐+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通過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文化體育活動以及組建志愿服務隊等舉措,成功將文化融入旅游產業,不僅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品質,還激發了文明實踐的新活力,為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聚焦文化傳承,激發文明實踐新活力
隨著信號槍聲響起,賽道上,龍舟選手們隨著鼓點節奏奮力揮動劃槳,觀眾喝彩聲不絕于耳,現場熱鬧非凡。在晨光鎮龍圖村,一場龍舟賽事激情澎湃地展開,數千名觀眾紛至沓來,共同見證了這場水上速度與激情的完美交融,享受了一場視覺與感官的盛宴。
與此同時,金星村角背圍舉辦的“美食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游客和當地群眾不僅大飽口福,領略了客家美食的獨特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鄉村振興帶來的新氣象和新變化。此外,一場精彩紛呈的客家婚俗文化表演在古樸的圍屋外圍激情上演,抬花轎、迎親、拋繡球等傳統婚俗環節逐一展示,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
“太震撼了,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么精彩的賽事,我感到很自豪?!蓖獬鲟l賢激動地說,除了看比賽,還有各色美食可以品嘗,修復之后的古柏街也讓人耳目一新,白墻黛瓦,踏著青石板路,嶄新的店面排列在街道兩旁,吸引了眾多游客采購、拍照。
尋烏縣深入挖掘本土的歷史記憶、民俗風情和藝術瑰寶,通過舉辦文化活動、建設文化設施等方式,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同時,注重將文化傳承與文明實踐相結合,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社區活動等,讓群眾在實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激發文明實踐的新活力。
依托活動內涵,拓展文明實踐新動力
尋烏縣憑借“文化IP+旅游場景”的創新模式,打造了“一村一品”的鄉村旅游品牌,使鄉村旅游變得既可觀、可感又可玩,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致富機會。
“太美了”“住在這里的人們太幸福了”“到處都可以拍照打卡”……在石碑前、庭院內、村道上、小溪邊、桃花里,這樣的“點贊”聲不絕于耳。
丹溪鄉以茶為媒,成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音樂會,茶香與音樂交織,營造出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三標鄉則巧妙地利用絢爛的桃花作為媒介,精心策劃了“十里桃花迎新風”文明實踐活動,讓游客在賞花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文明新風的吹拂;吉潭鎮則依托其香甜的蜜雪梨,推出了“多彩吉潭與‘梨’相約”蜜雪梨采摘節,讓游客在采摘的樂趣中體驗豐收的喜悅;而桂竹帽鎮則憑借豐富的百香果資源,舉辦了“深尋百果香豐收盛夏事”第二屆百香果文化節暨桂竹帽鎮百香果豐收節,活動現場果香四溢,游客絡繹不絕。
尋烏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了11座村史館、2個藝術文化區及1家茶文化館,年均吸引游客量超過2萬人次。通過組織各類文化活動,進一步延展文明實踐活動生命力,同時促進文旅消費和經濟增長。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活動形式相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同時,還積極引入新的活動理念和創新元素,讓活動更加富有時代感和吸引力。
搭建志愿橋梁,共筑文明實踐新風尚
“平時我們都在忙于家務瑣事,很少有機會和鄰居們深入交流。但通過村里舉辦的這場趣味運動會,我們得以團聚在一起,不僅能鍛煉身體,還極大地增進了鄰里之間的感情。希望村里以后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我們有更多相聚的機會?!蓖醢⒁膛d奮地說道,在留車村舉辦的第二屆農民趣味運動會上,村民朋友們個個斗志昂揚、摩拳擦掌,全身心地投入村里舉辦的志愿活動,現場你追我趕,笑聲、加油聲此起彼伏,氣氛十分熱烈。
而在晨光鎮開展的第二屆“村BA”籃球賽上,村民們同樣展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團隊協作精神。鎮宣傳干事劉瑩俐感慨地說:“這樣的籃球賽不僅能增強我們的身體素質,還能加強村民與村委之間的溝通聯系;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村民們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span>
在這些充滿鄉土氣息與文化底蘊的活動中,志愿服務隊成為連接游客與客家文化的橋梁,他們身著統一的服裝,面帶微笑,穿梭在活動的每一個角落。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的歡樂,同時也為鄉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尋烏縣積極探索志愿服務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新路徑,通過志愿服務在推動鄉村及社區文明建設、促進鄰里和諧、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未來,該縣將繼續加強文明實踐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深入挖掘和傳承優秀文化,推動文旅產業的持續發展和創新。同時,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便捷、舒適的旅游體驗。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