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實踐包含了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同時又賦予志愿服務鮮明主題、豐富思想內涵和價值追求。它聚焦群眾迫切需求和社會緊迫需要,不僅解決民生實事、生活難事,而且解決思想問題、豐富精神世界,讓人們擁有感情依托與精神家園,寓思想引導于服務之中。比如,一些地方建設“孝老食堂”,不光是為了讓老年人吃好飯,更重要的是精心準備了餐前“一刻鐘宣講”、新聞節目播放、文藝演出等,老人們既能吃得好,精神上也有很大收獲;有的地方建設“結婚禮堂”,除了提供婚禮策劃、主持等志愿服務,還把“不要彩禮要幸福”“不講排場講文明”等文明婚俗理念嵌入婚禮各環節……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特殊之處就在這里,它在服務的基礎上再向前走一步,既幫人又暖心,讓群眾接受服務的同時也產生思想觸動。也正因如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凝聚了一大批既有情懷又有擔當、既懂專業又懂宣傳的志愿隊伍,打造了開展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廣闊舞臺。
?。ǘ?/span>
文明實踐,可以是化入生活的“日常點滴”。當我們在旅途中撿起一片垃圾、在觀影觀賽時自覺保持秩序,或者當我們選擇辦一場“簡約”而溫馨的婚禮、過一種樸素而奮進的生活,文明的火花都會因此而閃耀。在廣東惠州,“撿跑”正在成為新時尚;在浙江,全省倡導“浙江有禮、從我做起”;還有很多地方,“日行一善”、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等道德實踐蔚然成風……這些事情每個人都能做、隨時隨地都可以踐行。文明實踐重在從行動上下功夫,完成從文明認知向具體行動的轉變,使個人善行匯聚為社會風尚。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每個人都是文明實踐者。
文明實踐,可以是互幫互助的“公益活動”。很多地方組織群眾投工投勞,熱火朝天開展村莊社區環境整治、道路整修等活動;有的街坊鄰里各顯所長、分享資源,組成互助小組、興趣小組等,一起照料老人、看護孩子。比如在山東榮成市東島劉家村,70%以上群眾加入“巧工匠”“跑個腿”等14支文明實踐隊伍,主動打掃村莊衛生,幫助維修農機具。在這些場景中,“幫助”與“受助”的界限被打破,人人行動起來,從“受助者”轉變為“行動者”、從“袖手看”轉變為“一起干”,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文明實踐,可以是聚合資源的“結對共建”。文明實踐是一個開放系統,像一張擁有無數“接口”的網絡,一頭連著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一頭對接各類社會組織和國有企業、文藝院團、科研院所、醫院、機關事業單位特別是文明單位等“資源富集”的部門,推動各部門各方面精神文明建設資源下沉基層、服務群眾。結對共建以文明為紐帶,通過有序的組織、精準的對接,推動資源力量跨部門、跨地域流動,助力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
(三)
人人可為的自覺行動。文明實踐既很崇高,又很普通。從衣食住行到集體公益活動,人人可為、事事可為,而且很多內容與日常生活渾然一體,不需要專門拿出空閑時間或脫離自己的生活空間。把柴米油鹽之間的“小細節”“小行動”做下去,平凡的生活將處處綻放文明之花。
多姿多彩的身心享受。文明實踐鮮活生動、豐富多彩,不是依靠管理、“要求”來進行的,而是基于人們自己的內心需要和興趣愛好。無論是熱鬧有趣的“文明實踐大集”“納涼晚會”,還是“白天上班,晚上學藝”的社區夜校,對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快樂、一種享受、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
(四)
倡導“奉獻精神”,吸引和培養一大批有情懷有能力的志愿者,通過黨員干部帶頭、文明單位示范、志愿者招募、結對共建等方式,做強文明實踐隊伍,用奉獻書寫大愛、用行動實踐文明,把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匯聚起來,使文明實踐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增強“服務意識”,堅持在服務群眾中引導群眾,聚焦群眾需求,提供常態化、精準化、品質化服務,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有效解開“疙瘩”、凝聚人心。
注重“生活體驗”,立足日常生活,圍繞群眾養老、育幼、交友、出行等生活細節推出更多文明實踐活動和服務項目,著力把文明實踐陣地打造為具有理論學習、休閑娛樂、讀書觀影等功能的“百姓之家”,使文明實踐更具趣味性、更好融入萬家煙火。
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行動密碼”中,詮釋著人人崇尚文明、踐行文明、共享文明的實踐邏輯。相信隨著文明實踐進一步深化拓展、提質增效,其“行動密碼”也將不斷豐富、不斷被“解鎖”和掌握,而人們也會因此發現更多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新途徑。
江西文明實踐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文明實踐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文明實踐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文明實踐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文明實踐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江西文明實踐網 電話:0791-86847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