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做實基層、打牢基礎的重要改革。
“怎么干?”贛州用火熱的實踐不斷尋求答案。尋烏、瑞金被列為全國試點;章貢、上猶、興國等地進入全省試點;石城“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安遠用小積分推動鄉村大治理……
近年來,贛州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對標中央、省委有關要求,結合老區工作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強化資源整合、聚焦群眾需求、注重常態長效,探索出了不少好經驗、好做法。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處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贛南兒女擘畫了一幅幅美好生活圖景;一個個鮮活的文明實踐活動,已然融入群眾生活。新時代文明實踐賦予了贛南獨特氣質,更滋養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強化資源整合“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群眾最大化”
高空俯瞰尋烏縣南橋鎮高排村,客家古建筑陳氏云魁公祠大夫第氣勢不凡。
時代更迭。二百八十多年來,不同于周邊的房屋換了一批又一批,屹立不倒的大夫第,再次迎來“高光”時刻。
那是2019年,為更好地發揮大夫第資源優勢,在修舊如舊之后,高排村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于此,并內設了閱覽室、棋牌室、書畫室、紅歌廳等。
賦予新生的大夫第轉眼成為全村最熱鬧的場所。“在這里,專家認真闡述黨的創新理論,致富能手傳授種養技術,黨員干部調解鄰里糾紛,重大節日還有慶祝活動。”高排村黨建宣傳員陳佛海介紹。
前不久,高排村在大夫第內舉辦“客家擂茶”大講堂活動,邀請了外地專家向客家婦女們傳授擂茶制作之道,深受歡迎。大家認真聽講,積極實踐,個個手持擂杖頻頻舂搗、旋轉。一時間,大夫第充滿歡聲笑語,陣陣茶香。
在贛州,利用祠堂、紅色舊址、村史館等陣地,打造“家門口”的文明實踐站的案例比比皆是。
3月17日,寧都縣東山壩鎮小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學習氛圍濃厚。寧都縣委黨校副校長彭程瑞正向全縣青干班學員宣傳全國兩會精神。志愿者賴麗娟說:“去年,村里利用28座老祠堂,開展理論學習、紅色講解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230余次。”
探索低成本、可持續建設路徑,是贛州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有效方法。贛州注重盤活老祠堂、老村部、閑置教學點等“沉睡”資源,按照“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的原則,整合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綜治中心等村級陣地,打造“黨群服務+文明實踐”綜合體。同時,鼓勵各文明實踐所(站)合理設置書畫室、活動室、“四點半”課堂等功能分區,積極拓展“一室多用”功能,不斷滿足群眾實際需求。
截至目前,贛州已掛牌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個、實踐所310個、實踐站3613個;在學校、旅游景點等延伸領域建成實踐中心(所、站)365個,打造了一大批“不設墻”的實踐點。
抓好日常管理破解“沒人管、管不好”的難題
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章貢區創新“文明集市”活動,為群眾提供義診、義剪、家電維修、衣物縫補、舊物互換等志愿服務,拉近鄰里關系,助力鄰里守望。
尋烏縣培育“強國之聲”“紅土映山紅”“音樂蒲公英”“東江源生態保護”“百姓名嘴”等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常態化、項目化、品牌化發展。
章貢區、尋烏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漸入佳境,是贛州抓好日常管理,探索常態化、規范化運行機制的縮影。
贛州市委、市政府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整合各方面人員、資金、平臺、項目等資源給予支持:
——有機構管事。成立正科級事業單位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中心。各縣(市、區)在事業單位改革中,全部新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中心。
——有經費保障。市財政兩年共安排1.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鄉村一級所站建設運營。縣、鄉兩級財政也積極投入文明實踐工作經費。
——有專人干事。壓實縣鄉村三級主體責任,建立“中心吹哨、部門動員、各方參與”的工作機制,組建專門機構負責,明確專人推進,每個行政村配備一名專職文明實踐員。
此外,贛州還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納入高質量發展考評和文明測評體系,統籌做好督查考核工作。延續星級動態評估機制,健全成果展示、學習交流機制,定期評選表彰一批先進典型,激勵各實踐中心(所、站)爭先創優。
注重精準服務“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推進到哪里”
“奶奶身體還好,你自己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3月10日,瑞金市黃柏鄉龍湖村89歲的村民楊來娣,來到村文明實踐站“親情連線室”,與遠在上海的孫子進行了一場“親情連線”。
群眾有需求,政府有響應。贛州是人口大市,也是勞務輸出大市。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大多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與在外務工的親人溝通聯絡較少,造成了一定的親情缺失。針對這一現狀,贛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進“親情連線溫暖無限”行動,讓在家留守群體與遠方親人實現“云團聚”。
著眼“一老一小”,文明實踐有溫度。目前,全市建立了2694個“親情連線室”,用小窗口辦好服務群眾的大實事,不僅溫暖了留守群體的心,還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與此同時,贛州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組織專業隊伍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開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動,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2400余人次。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推進到哪里。贛州探索鄉間夜話、屋場會、采茶戲、“大喇叭”等接地氣、有活力的活動方式,統籌抓好理論學習、政策宣傳、文化惠民、移風易俗等各項工作,通過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宣傳群眾最想聽的內容,提供群眾最需要的服務,解決群眾最鬧心的難題。
為使得志愿服務精準有效,贛州還依托江西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點單系統,實行項目化、清單化管理,開展的理論宣講、文藝演出、義診義剪等活動,深受群眾好評。
如今,在文明之風的吹拂下,贛南兒女臉上幸福的笑容像花兒一樣綻放。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