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抱之間,一排排溫馨的民房整體排列,煥然一新的街道干凈整潔。在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美麗的是風景,快樂的是民心。在尋烏縣各村莊,文化廣場上常常聚集著前來活動的村民;打架子鼓、彈鋼琴等,也因一個個文化活動站的建立成為了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農家書屋里,豐富的活動服務著老老少少……
記者近日來到尋烏縣,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用戶服務中心,親眼看看他們是怎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架起黨的創新理論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書記工程”
南昌大學在讀大學生劉雅晴是尋烏縣晨光鎮龍圖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去年暑假,劉雅晴成為村里“少兒之家”的老師,給村里的留守兒童輔導作業,教他們練習書法繪畫,陪孩子們游戲玩耍。在龍圖村,像“少兒之家”這樣的文明實踐點還有“四點半課堂”“百姓說事點”等。
“群眾在哪里,我們的陣地就延伸到哪里。”尋烏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上官印臣告訴記者,為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走深走實,尋烏縣堅持黨建引領和文明實踐融合發展,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積極推進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綜治中心等陣地資源整合,建設“文明實踐+黨群服務+社會治理”綜合體,構建一站多點的1+N陣地體系。像龍圖村這些志愿服務點就是資源陣地整合后,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向更基層、更具體陣地的拓展。
在推進陣地建設標準化上,哪怕是代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文”字形圖案標識,中心、所、站均采用統一的設計樣式。上官印臣告訴記者,從外形上看,這是“文”字變形,像一個昂揚向上積極奔跑的人,象征尋烏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積極向前推進。從細節上看,含有書本和水紋的元素,代表著尋烏文明實踐和東江源頭。從顏色上看,有紅橙藍綠4種顏色,代表尋烏作為紅色故土、臍橙之鄉、生態之地的屬性特征。“文”字上面的點特別設計成橘色的圓形,則代表著尋烏的特色水果蜜橘。
為建強隊伍,鼓勵人人參與文明實踐,上官印臣告訴記者,尋烏縣實施由縣委書記擔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鄉鎮黨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分別擔任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長站長的“書記工程”,同步實施“黨員六帶頭示范工程”,強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在縣級層面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在鄉(鎮)實踐所成立志愿服務大隊,在村社區實踐站成立志愿服務小隊,組成“總隊—大隊—小隊”三級志愿服務組織和管理體系。
以江西省推進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工作為契機,結合尋烏實際,尋烏逐漸形成緊扣“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一個目標,圍繞“黨建引領、文明實踐”兩個相融合理念,落實“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三問制度,堅持“有平臺、有隊伍、有資金、有機制、有活動、有成效”六有標準,抓實“學習科學理論、宣講黨的政策、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文化生活、持續移風易俗、創新社會治理”六項重點的“12366”工作思路。
融媒體中心“走出去、請進來、增擔子、借點力”
2020年6月,“尋烏融媒”客戶端上線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云系統,提供新時代文明實踐需求“點單、派單、接單、評單”服務。尋烏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凌石銘告訴記者,目前云系統已吸納了2萬多名志愿者,分布在全縣186個村(社區),向全縣群眾提供醫療、教育、文藝、家政、電商等服務。
早在2016年9月,尋烏縣作為贛州市首批融媒體試點縣之一,便成立了尋烏縣融媒體中心,開始進行媒體融合工作。
在平臺融合過程中,尋烏縣融媒體中心整合了廣電新聞中心的電視、廣播和宣傳部的手機報、微博、公眾號等,創建了融媒APP、抖音等平臺,實現了縣級宣傳平臺的整合創新。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尋烏縣融媒體中心采用總編室發揮總策劃、總調度、總審核和“中央廚房”的作用,通過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方式,實現了工作流程上的媒體融合。
據了解,尋烏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通常會同步采寫兩篇稿件,一篇是以電視為主的傳統稿,一篇是以APP、微信公眾號為主的新媒體稿,通過多種生成,各媒體平臺按自己媒體語言進行編輯、加工。
“生產出讓大家看得到、愿意看的新聞,這是我們的目標。”凌石銘說,成立融媒體中心只是挑戰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把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上去。
對此,尋烏縣融媒體中心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增擔子、借點力”的辦法,使平臺傳播力更深更廣。利用“尋烏融媒”客戶端容量大的優勢和微信群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尋烏縣融媒體中心加入了200多個村級微信群,采取“APP+微信群”的方式推送新聞,助力新聞內容“走出去”;通過在“尋烏融媒”客戶端上為各鄉鎮、部門設立宣傳專欄,將用戶“請進來”;“增擔子”則是通過增加《尋烏新聞》播出頻率,由每周五播改為日播,提高新聞時效性;“借點力”就是借助尋烏各村的黨建宣傳員直接面向群眾的優勢,每天通過尋烏各村的黨建宣傳員對“尋烏融媒”客戶端新聞在其朋友圈、村微信群等進行轉發,使“尋烏融媒”客戶端新聞向全縣縱向延伸全覆蓋。
在尋烏縣融媒體中心指揮調度平臺,“90后”編輯陳建庭告訴記者,每天平均下來,大概要編輯十幾條新聞稿,與過去在傳統媒體工作不同,現在工作中最大的挑戰在于要實現思路的轉變,能夠適應新媒體的節奏。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做好“四則運算”
“實實在在講事情,黨的政策暖人心。二〇二〇脫貧戰,小康路上跨步進。千言萬語一句話,黨的光輝照前程。”在尋烏縣學習社區,居民鄺振蘭作了一首打油詩。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鄺振蘭家搬進了尋烏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學習社區,在2018年實現脫貧。學習社區的旁邊即是“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設在尋烏的用戶服務中心。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用戶服務中心以志愿服務的形式開展“情暖夕陽,愛心敬老”“課業輔導”等多樣活動。
除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用戶服務中心還積極利用平臺上的“強國商城”宣傳推介尋烏農特產品。記者看到,“強國商城”上線以來,蜜橘、臍橙、獼猴桃、百香果、靈芝雞蛋等11款農特產品相繼上架,讓當地農產品走向全國。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用戶服務中心在服務用戶、服務平臺、服務基層等方面做好“千方百計做加法”“不折不扣做減法”“多措并舉做乘法”“持之以恒做除法”的“四則運算”,打好以用戶為中心、以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為靈魂的組合拳,看紅色經典講紅色故事、解讀惠農政策、民法典宣講等活動,讓文明實踐滲透百姓生活。同時,平臺組織社區聯誼活動,促進與周邊社區的團結和友誼。
現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用戶服務中心黨支部與學習社區黨支部、強國社區黨支部充分依托平臺內容優勢和用戶服務中心宣傳優勢,實現統籌調配、激活動力、聯通共建。
江西文明實踐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文明實踐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文明實踐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文明實踐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文明實踐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江西文明實踐網 電話:0791-86847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