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贛州市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筑牢黨員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贛州市各地積極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努力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成兼具思想政治引領、傳播黨的聲音、傳承優秀文化、培育文明新風等多功能的綜合性宣傳教育陣地,大力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
興國縣長岡鄉塘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冬日的興國大地,暖陽無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各類志愿服務不斷推出。理論宣講、政策解讀、公益便民、環境提升、關愛老人等系列服務項目走進村居、走進家庭,實踐之花遍地開,一幅幅新時代文明實踐畫卷在江西贛州興國次第開啟。
興國縣埠頭鄉楓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的國學課。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為進一步加強改進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興國縣按照試點推進、創新務實、群眾滿意的原則,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平臺打造學習新高地
走進興國縣瀲江鎮楊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里擺放著文化、科技、生活等各類書籍,不少村民正在認真閱讀。
村民劉漢斌是這里的常客,閑暇時都要來坐坐,“以前沒有看書的地方,有了閱覽室不僅可以讀書看報開闊視野,還可以找到生產難題的解決辦法。”劉漢斌說。
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中,興國縣積極整合鄉村現有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把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農民文化廣場等作為文明實踐主要陣地,并建立“建、管、用”結合的長效機制,組織開展健康文明、青少年暑期閱讀、小手拉大手、親子閱讀等豐富多彩的讀書學習活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村民學習的新高地。
此外,在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試點過程中,興國縣注重做好“學習強國”文章。針對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手機配置不夠、流量不足而又渴望學習的人群,該縣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把“學習強國”平臺內容投放到電子顯示屏、微廣播進行學習,在老年人活動時間段,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播放“學習強國”平臺中的內容,把黨的聲音及時傳遞給每一位黨員、每一個群眾。
重活動文明實踐聚人心
“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好日子等不來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場場新時代文明宣講活動將脫貧攻堅政策送到千家萬戶。
日前,興國縣隆坪鄉高園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了感恩教育主題活動,通過對貧困戶享受到的各方面扶持政策的宣傳和組織觀看脫貧攻堅微電影,讓他們感恩黨的真切關懷的同時,教育引導他們增強自立自強意識,消除“等靠要”思想,樹牢勤勞致富的觀念。
開展主題宣講只是興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活動的一個縮影。興國縣結合農村群眾實際需要,以移風易俗、扶德扶志感恩奮進、紅色文化傳承、群眾性文化健身、科學知識普及為主要內容,因地制宜開展經常性、面對面、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并通過建立“家庭積分銀行”,對參加“學習強國”平臺學習、參與志愿服務、獲評各類先進典型的群眾,制定激勵措施,鼓勵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文明實踐活動中來。
目前,興國縣25個試點實踐站共計開展集中性活動300余次。各種活動的開展,滿足不同群體的工作生活需要,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
強服務精準對接暖人心
“這里的飯菜味道、用餐環境都很好,我們真是有福氣!”家住在興國縣城崗鄉大獲村的李秀春老人對村里孝老食堂的飯菜連連稱贊。她說,黨和政府對群眾十分關心,現在能在家門口吃上實惠美味的放心飯,解決了生活大難題。
目前,像大獲村一樣,興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經實現孝老食堂全覆蓋。
文明實踐活動接地氣,才有生命力。興國縣開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更加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該縣建立了文明實踐清單制度,通過“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干部接單”等方式,梳理和順應群眾需求,將服務、技術送到群眾“家門口”。
均村鄉高溪村是興國縣的一個邊遠山村,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是典型的“空巢村”,為便于村里的小孩跟在外打工的父母聯絡感情,高溪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了遠程親情室。在這里,孩子們不但可以看書、寫作業,還可以隨時跟父母視頻聯系感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溫馨家園。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關鍵是實踐。”興國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興國縣以居家養老服務、便民利民服務、愛心志愿服務、文化惠民服務等為主要內容,重點面向老年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困難群眾等重點人群,開展各類便民利民為民服務,以滿腔真情暖人心,以精準服務聚民意。”
在興國,正是這樣腳踏實地做好一件件小事,幫助群眾實實在在解決難題,贏得了信賴,凝聚了民心。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