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合肥市文明委為促進越來越多人主動加入志愿者行列,提出將探索建立志愿服務回饋制度,對優秀志愿者在升學、就業、就醫等方面給予優待。此舉自然是當地有關部門出于“好人好報”的善意而推出的“創新”舉措。想法有些新意,但稍微深思便讓人皺眉——在升學、就業、就醫這些明晃晃的利益面前,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工作的心態能保持單純嗎?如果是為謀求利益而為之的志愿服務還能稱之為志愿服務嗎?“做好事不留名”的方式已然過時了嗎?
聯合國將“志愿者”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也就是說,非趨利的性質是志愿者之所以為“志愿者”的前提。當教育、工作、醫療等社會稀缺資源都將為志愿者降低門檻時,“我奉獻,我快樂”是否會被“我奉獻,該得到”所代替?
與獻血者在醫療過程中可以優先獲得血液供應不同,升學、就業、就醫與志愿活動并無直接關聯,也就成了單純意義上的嘉獎;另一面,升學、就業、就醫卻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任何小的優惠都直接觸動社會公平。“志愿者優先”既缺乏法理依據也需經法定程序確認,因此這般“善意”的創新舉措,看似很美,卻難逃“拍腦門子”決策的標簽。
近年來,志愿服務“運動化”的傾向已經有所顯現——熱熱鬧鬧、一擁而上,場面轟轟烈烈、效果評價缺失……到底有多少志愿活動常態運行,有多少注冊志愿者徒有虛名,有哪些志愿服務取得了實在效果?這一連串問題尚缺值得信服的答案。在此背景下,給予志愿者更多的優惠條件,是否會讓這種“運動”式的志愿者活動愈演愈烈,需要有關部門重新考量。
不認同給予志愿者的過多獎勵刺激,并非將志愿者當做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恰恰相反,我們認為志愿者在社會中應該是最普通的一分子,是大多數人都擁有的“第二身份”。一個風光無限的賽會志愿者與堅持社區清潔的義工沒有貢獻的差別,一個遠赴災區的救災志愿者與在醫院輔助就醫的社工都同樣值得尊敬。每個人都隨時可能成為志愿者,每個志愿者都可能為他人和世界做出貢獻。這種發乎情感、出于本心的志愿行動才是一種永恒的力量,這種“雷鋒精神”才能無處不在,也將代代相傳。
同樣,在尊重奉獻、崇尚利他的環境中,企業、學校、醫院即便沒有政府的要求,也會主動對志愿者給予應有的尊敬,這是自然形成的氛圍,也是社會對志愿者最樸素的愛戴。這種尊敬與愛戴不是“特殊對待”的優待,卻滿含深情,更激勵人。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