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白水鄉的永新村和月形村是距離萬載縣城51公里的兩個偏僻山村,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有200余人。2014年初,萬載縣社會工作者協會(下稱社工)挑選兩村百名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成功申報全省首個關愛農村留守老人“金色年華”試點項目,以宗族祠堂場地為依托,建立“永新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下稱照料中心),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社工服務。
“社工通過一年的服務,讓留守老人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和生活的樂趣,”1月16日,面對記者,永新村留守老人“領袖”許國蘭說,“留守老人的內心不再空悲?!?/P>
老人在展示他們的手工剪紙才藝
寂靜村落的鑼鼓聲
在永新村,65歲的許國蘭性格活潑、精力旺盛、熱心公益,在留守老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留守老人的“領袖”。
得知記者要了解社工關愛留守老人的事情,許國蘭顯得異常興奮:“老人把社工當成自己的兒女、社工也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社工聶如珍是城里妹子,她看到94歲的謝升初沒穿襪子,當場就脫下自己的襪子給老人穿上……現在為期一年的社工服務結束了,我們這些留守老人時時刻刻想念他們……”
許國蘭掰著手指告訴記者,每個月的20日,社工們都會準時來到照料中心。
“社工到來之前,很多留守老人沉默寡言、悲觀失望。一年到頭連村里、鄉里都很少去,整天就是待在屋子里……”許國蘭說,社工們還給留守老人搞健康義診、手工剪紙、包餃子、唱歌比賽等等活動,很多一輩子從來沒機會展示自己才藝的老人都搶著登臺唱歌跳舞,精神面貌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正當許國蘭興奮地對記者講述時,附近的數十名留守老人聞訊紛紛來到照料中心。老人們爭先恐后地“表揚起社工的功勞”,還拉著記者來到一間擺放腰鼓、鑼鼓、二胡、銅鈸的房間,情不自禁地敲鑼打鼓、高聲歌唱起來,氣氛十分熱烈。
“每個月的20日,照料中心就熱鬧得像街上當圩一樣。”69歲的留守老人李生平說,“我們這些留守老人都把那天當成過節……”
72歲的老人戒賭了
“雖然社工大多是城里人、年輕人,但他們的工作方法入心入味,深得留守老人的心?!痹S國蘭邊說邊帶著記者來到永新村大嶺組68歲的歐陽包友老人家。
歐陽包友老人身體不好不能干體力活,其妻子耳聾。家中的一些體力活都由歐陽包友的妻子干,他們育有兩子一女。
歐陽包友告訴記者,倆兒子都在外打工,大兒子從2003年后就沒有匯過錢回來,小兒子知道后也不再給父母匯錢。女兒由于經濟條件較差,無法獨自贍養父母。
“想不到社工會親自上門了解,還多次聯系我兒子,讓他們定期回來看我們,定期給我們撫養費;還跟我講老年人常見疾病保養知識……”
歐陽包友在社工的勸說下,開始主動與鄰里一同出去做農活,每月20日還參加照料中心的留守老人聚會。
在永新村安全組,記者看到了72歲老人王宏云。老人一見到記者,就說起了那頓讓他難忘的“午餐”。
原來,王宏云居住在半山腰,加上身體原因,無法去別處,生活單調乏味;他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孫子都在外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于是,孤單的王宏云迷上了賭棋。
“我做夢也沒想到,城里的社工竟然帶著米和菜來到我家里,特意為我做一頓豐盛的午飯,還把鄰居叫來一起吃,”王宏云說著便哽咽起來,“十幾年,我都是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吃,那頓飯讓我體會到了大家庭的溫暖、鄰里的真情與政府對我們留守老人的關心。”
許國蘭說,在那次午餐上,社工還向王宏云講解保健知識、注意事項和飲食禁忌,并講了簡單的心肺疾病保健操。通過陳述賭棋這一不良習慣所產生的利弊,讓王宏云認識到賭棋的不當之處。
戒賭后的王宏云心情開朗多了,雖山高路遠,但每月20日他都會趕到照料中心玩一整天……
全省首個成功申報的“金色年華”試點項目
“萬載農村留守老人‘金色年華’試點公益創投項目系全省首個成功申報。該項目為期一年,政府提供15萬元的財政支持?!敝袊鐣ぷ鲄f會教育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萬載縣民政局社會股股長張菊萍告訴記者,留守老人這一特殊群體在偏遠山區較為普遍,問題也日益突出,“但留守老人有子女,不符合低保要求,也不符合進敬老院的條件,所以,這一群體往往被忽視了……”
“農村留守老人當前面臨六大困境:體機能下降,健康需求明顯,自身生活照顧能力下降;兒女外出打工,老人常年獨自在家;家庭支持系統作用衰弱,留守老人心里孤獨,缺乏心理支持;鄉村醫療衛生資源稀缺,老人們的常見病缺乏有效合理監控;農村留守老人生活條件簡陋,房屋的安全狀況、衛生保潔令人擔憂;養老觀念上大部分停留在子女贍養,一旦子女經濟支持斷裂,老人們將會陷入生活困難……”張菊萍拿出她收集的一大摞有關農村留守老人的資料說。
成功申報后,負責該項目實施的張菊萍并沒有沿用民政部門介入的慣常做法,而是采用“服務外包”形式,讓具有豐富社工經驗的“萬載縣社會工作者協會”去推動項目有序開展。
“參與項目實施的工作人員都是具備社會工作專業學歷背景或取得社會工作資格證的,具有本土社工服務優勢。他們掌握了一定的社會工作基本理念、專業知識和服務技巧,能有效為項目的執行提供有力支持。”張菊萍說。
“秀場”里的樂趣和希望
張菊萍認為,留守老人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心理孤寂、內心空悲。
如何解決和滿足留守老年人“心里孤單、精神生活困乏”的服務需求?讓留守老人“空巢不空心”?張菊萍想到了以宗族祠堂場地為依托,建立“日間照料中心”,為留守老人們提供“秀場”,挖掘他們的內在潛能,增強參與和交流意識,提升他們自信心,緩解心理孤寂問題。
在2014年為永新村、月形村100位留守老人提供的服務詳細表上,記者看到以下項目:
“愛的路上不孤單”個案服務;“相親相愛一家人”家庭矛盾調解個案服務;“和你在一起”溝通個案服務;“走進留守老人內心世界”個案服務;“婆媳一家親”家庭婆媳關系調解個案服務;“心手相牽一家親”子女贍養調解工作個案服務;“我為兒孫樹榜樣”偏差行為矯正個案服務……
每個月的20日,社工還在照料中心開展“相約白水共度重陽”聯歡會、農村留守老人健康義診活動、“夕陽更紅,晚霞更美”留守老人走進敬老院聯歡活動、“老樂壽長,舞動夕陽”長者才藝大賽、“期頤偕老,翼起成長”長者健康知識講座、“益暖夕陽,情牽永新”長者手工剪紙活動……
“如果不是有這樣一個舞臺,我不會知道留守老人的內心世界如此豐富、精神生活如此精彩。”許國蘭說,“在舞臺上,這些留守老人就像換了一個人,人人年輕了10歲……”
“照料中心就是一個‘秀場’,它就是要讓所有的留守老人在這個‘秀場’上發揮自己的才藝,張揚個性,”張菊萍說,“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和生活的樂趣與希望?!?/P>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