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閻志強公益人士、“崛美行動”創始人
曾年英公益人士、南昌仁愛之家殘疾人托養
服務中心負責人
郭聯發公益人士、“微愛公益”發起人
執行策劃:本報記者張 雪
主持 人:見習記者楊 瑩
冰桶挑戰一場有關公益的網絡狂歡
主持人:ALS(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病)基金會日前公布了一個數字,由冰桶挑戰帶來的相關捐款額在一個月內就達到了1億美元。微博的統計顯示,有近200位各領域的明星名人在微博上發布了完成冰桶挑戰的視頻,相關話題共有45億的閱讀量、414萬的討論量。作為從事公益活動多年的專業人士,您如何評價這一場有關公益的網絡狂歡?
郭聯發:首先,它完成了設計者的初衷。讓更多人關注漸凍病人群體,并為其募集善款;其次,這種精心策劃的營銷傳播,顛覆了公眾對公益的既有認識;最后,它留給了管理者很多啟示。冰桶挑戰之后,我們的社會管理者真的應該好好地研究這么一種社會現象背后的技術基礎、民意基礎和運行規則,研究新興事物的引導手段,公益事業發展趨勢,如何讓社會的愛心轉化為不幸者的福音,從而使冰桶挑戰不只是一場游戲或者狂歡。
曾年英:冰桶挑戰是國外興起的,他們用一種娛樂的方式來做公益,其實是對生活態度的一種幽默感的體現。這種由公益帶來的網絡狂歡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的。如何讓大眾都愿意參與公益,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享受一種快樂愉悅的心情,這一點十分關鍵。
閻志強:冰桶挑戰是一個成功的公益項目,項目的設計將漸凍病人、冰桶以及名人聯系起來,產生了一種公益訴求并解決了受眾對公益的關注度問題。前期的高關注度帶來的是后期經濟上的聯動效應,對國內的公益項目也有很深的啟迪意義。
不懼質疑
只要公益能夠善始善終
主持人: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在擴大了公益影響力的同時,也給公益活動帶來了一些非議。比如冰桶挑戰在中國可以說是一路爭議:挑戰者被質疑為名利炒作。實際上中國很多慈善公益活動、組織都曾經被質疑。或許被質疑的主要原因就是:善始未必都能善終。在多年做公益的過程中,你們是否也曾面臨這樣的質疑?
郭聯發:“微愛公益”的理念是:微善常舉,愛心傳遞。“微愛公益”成立不到兩年,先后組建了微愛公益藝術團、調研團、心理服務團等3個博士、教授領銜的專業志愿服務團隊,為留守兒童、貧困兒童提供藝術體驗近3000人次;捐助微愛圖書室22個,捐贈圖書12萬余冊;建立中小學服務基地29個,開展支教4950課時,義務家教6.6萬小時;建立的留守兒童暑期安全自護教育學校共招收留守兒童171人。最近,我們開發了一個新項目:運動挑戰。預計在九月中旬開始。挑戰者自己選擇一個運動項目,自己設定挑戰數值,挑戰成功了可以點名1至3個好友接受挑戰。如果挑戰不成功,就捐出一件體育用品。這個活動是沒有門檻的,挑戰的運動項目可以自選,挑戰的難度可以自選;捐出的體育用品也是自選,可以是一根跳繩、一個球拍,也可以是一張乒乓球桌、甚至捐建一個籃球場。運動挑戰這個活動,是我們微愛公益對冰桶挑戰創意的一個延續和創新,也是對冰桶挑戰的一個接力和深耕。
質疑,無非就是質疑名和利。就“名”而言,從古到今,公益慈善里就一直不缺附庸風雅、沽名釣譽者。但參與公益者,我認為要“論心不論跡”。只要他有善心,即使有一些瑕疵,為什么就不能包容、寬容呢?而說到“利”,公益是有所受益的,這種受益并不一定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獲得了快樂、提升了能力。
曾年英:2011年,南昌仁愛之家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正式成立。以16-35歲的智障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是非營利性、針對殘疾人提供日間照料、生活技能培訓、工作技能培訓以及支持性就業的支援性基地。很多智障人士在這里學習之后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比如有一對殘障兄弟,他們之前的生活都不太正常:哥哥喜歡往外跑,弟弟又總是半夜不睡覺,家人白天擔心哥哥的安全,晚上照顧弟弟,也非常苦惱。自從他們來到“仁愛之家”之后,我們對他們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并根據他們的情況邀請專業的老師指導,培養他們的生活技能和興趣愛好。現在兩兄弟不僅會跳舞,哥哥還會彈吉他、弟弟會畫畫。三年來,他們的改變特別大。
“仁愛之家”創辦至今一直受到社會關注。質疑也是有的。因為托養的都是殘障人士,很多情況下我們要為他們的生存想方設法去籌資,卻反過來受到公眾的質疑,心里確實不好受。我記得曾經就有人對捐贈的物資和相關款項的去處產生了疑問,所以現在采取在微博上公開的方式來解決。因為每一份物資和款項都是落實在具體的殘障人士身上,所以我們是公開透明的,公眾也有權利知道這些。
閻志強:“崛美行動”秉承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沿著從“視覺美”至“心靈美”再到“行為美”的路徑,詮釋仁道精神,傳播愛和善。公益領域涵蓋文化保護、社區服務、扶貧助學、賽會志愿服務等。“女紅坊”是崛美秉承美育思想非常有代表性的項目。這個項目從設計初衷來說是弘揚女紅文化,在江西,男耕女織是非常有厚重感的一種農耕文化。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對于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我們可以讓他們在自己家中做一些女紅,做好的成品還可以進行義賣,另外,從生態江西的角度而言,女紅坊以生態可持續發展,低碳出行為切入點,把美德植入到活動中,通過舊物改造等活動,避免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我想,有質疑說明有人在關注公益,當他們萌動了公益之心,心里就容不下一點雜質。目前,崛美主要做的是非資金密集型項目,機構當中的許多骨干力量都是自己掏錢做公益。公益人在做公益時投入的成本,我們會進行認定,年終時給他們頒發捐贈證書,這部分資金與專項資金是互相獨立的,因此不會有人質疑。
公益思考
推動公益我們還要做什么
主持人:冰桶挑戰一方面喚起了更多人的公益意識,一方面應該是對公益項目的反觀和思考,如何讓江西的公益項目做得更好,如何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你們認為還有哪些路要走?
曾年英:對我們而言,首先需要做好的是本職工作,提升我們所服務對象生活能力、融入社會能力、就業能力,讓他們能夠通過項目的開展得到改變,這是作為公益組織內部需要努力的方向。對于社會參與度來說,通過和社會各界的交流,如媒體、政府和社會賢達人士等,讓更多人愿意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
郭聯發:公益的未來發展之路,我感覺有12個字:專業、職業;規范、規則;包容、寬容。就目前而言,我們公益事業的整體水平和社會理念還停留在學雷鋒、做好事層面,我們志愿者參與公益也還停留在參加活動上,還沒有上升到作為一個事業的高度;現在很多公益組織往往是由一個領袖級人物“帶頭大哥”吆喝幾個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在做,當“帶頭大哥”退出公益或者激情消退時,公益組織就基本解散了;做公益,“有容乃大”,這就是說我們做公益要能容忍、能包涵、能原諒,要容人、容事、容己。要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對質疑之言要能容,對不妥之行要能容,對無心之過也要能容。
閻志強:就中國的公益發展來說,現在正值春天。政府已經提出了向社會組織購買公益服務的明確要求。去年省民政廳拿出了600萬元,今年又拿出了1000萬元來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稱之為公益創投。對于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而言,現在國家的利好政策正在讓公益機構的憂慮逐漸消散。
政府現在兼任“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當它把“運動員”的職能放到社會組織中來時,我們必須有責任把它挑起來。現在的民間公益機構在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承接能力上是不夠的,在越來越多的事情可能轉移到公益機構身上來之前,我們必須練好內功,做好公益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公益項目孵化等。公益創投或者說政府買服務,這是我們的春天。每一個公益人都要把握好、用好,重要的是做好準備,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們要把公益項目完成得漂漂亮亮,讓政府滿意,重要的是讓老百姓滿意。
文字整理、攝像:本報記者 張雪 見習記者 楊瑩 攝影:本報記者 梁振堂
《江報直播室》是江西日報和中國江西網聯合主辦的全國第一個報網互動視頻直播欄目,為進一步加強與網友、讀者的互動,我們真誠地向你征集話題,并希望得到你的意見與建議。聯系電話:13870697972。
登錄大江網(http://www.jxnews.com.cn),即可在網上收看本期《江報直播室》的實況。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