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古窯的青藍火光尚未在記憶中褪去,那些撫摸過的冰裂紋瓷片、觀摩過的匠人拉坯身影,已化作青年學子手中的文化火種。7月16日,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服務學院“瓷韻青行,筑夢青春”社會實踐隊帶著從景德鎮采擷的瓷文化靈感,走進新余市分宜鎮收村 “一老一小”幸福院,為留守兒童開啟“碎瓷新生”非遺美育課堂。這場始于瓷都的文化探尋,在鄉村沃土上生長出續章 —— 創新“陶瓷貼畫”課程里,景德鎮古窯的千年技藝與鄉村童心碰撞,讓廢棄瓷片在稚嫩指尖重獲新生,也讓景德鎮之行的文化感悟真正落地成服務鄉村的實踐力量。
瓷語新傳:從古窯到鄉野的匠心接力
“還記得在景德鎮御窯廠看到的那些明代青花瓷片嗎?它們的鈷料發色濃艷,就像我們今天選的這些瓷片一樣,藏著古人對美的執著。”交流環節里,實踐隊員黎依琳舉起一片帶著細碎冰裂紋的瓷片,將景德鎮采風時的鮮活記憶娓娓道來。隊員們把在古窯舊址觀察到的拉坯手法、在陶瓷博物館記下的紋飾演變,都轉化成孩子們能聽懂的故事:“你看這個纏枝蓮紋,景德鎮的老匠人要在瓷胎上畫幾十遍才能熟練,今天我們用瓷片拼貼,也是在學他們的耐心呢。”
指導老師徐卉帶來的示范作品,正是以景德鎮典型的 “青花山水圖蓋碗” 為藍本創作的貼畫。“在景德鎮看到匠人對著殘片修復古瓷時,我就想,這些破碎的美不該只躺在博物館里。” 她指著貼畫中交錯的青白紋路,“現在,我們把這份匠心帶到鄉村,就是想讓孩子們知道,文化傳承不只是專家的事,每個普通人都能成為接力者。” 從景德鎮的實地研學,到鄉村課堂的知識傳遞,實踐隊完成了一場跨越城鄉的文化接力。
瓷片生花:青花紋樣里的童心綻放
創作臺面上,散落的青花瓷片帶著景德鎮特有的 “糯米胎” 質感 —— 這是隊員們特意從瓷都帶回的原料。孩子們圍坐桌前,指尖拂過印有景德鎮經典紋樣的底板:有古窯常見的 “魚藻紋”,有御窯典型的 “如意云頭紋”,還有團隊成員設計的 “生肖圖騰”。
“我要給猴子貼上像景德鎮龍紋一樣的鱗片!”12歲的小文熙拿起深藍瓷片,在生肖猴底板上拼出層層疊疊的紋路,靈感源自采風時隊員們分享的景德鎮龍缸圖片。一旁的男孩則用碎瓷片復刻了在視頻里見過的 “景德鎮薄胎瓷” 透光效果 —— 他把淺色瓷片拼得疏密有致,對著陽光驚呼:“像老師說的,能看到影子呢!”
隊員們蹲在孩子身邊,把在景德鎮學到的 “補瓷” 技巧化繁為簡:“邊緣要像老匠人補碗那樣對齊,才會好看。” 當孩子們舉著作品相互展示時,那些帶著稚拙的青花貼畫里,既有景德鎮千年瓷藝的基因,又生長出獨屬于鄉村的童真創意。
瓷韻流長:從瓷都出發的青春答卷
暮色漸濃時,孩子們舉起了自己的作品:青花瓷片拼貼的茶具上,能看到景德鎮 “功夫茶具” 的輪廓;生肖猴的尾巴,蜿蜒成類似古窯瓷瓶的 “S” 形曲線。這些作品或許技法稚嫩,卻藏著最生動的文化密碼 —— 景德鎮的青藍底色,暈染了鄉村童心的想象。
這場始于瓷都的實踐,終于在鄉野間結出果實。正如隊員日記里所寫:“在景德鎮,我們讀懂了‘匠心’二字的分量;在收村,我們明白了‘傳承’二字的溫度。” 當景德鎮的瓷文化基因融入鄉村 “一老一小” 的生活場景,當青年學子的采風筆記變成鄉村孩子的藝術啟蒙,“瓷韻青行” 實踐隊用腳步丈量出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 從博物館的展柜到鄉村的課桌,從匠人工作室到幸福院的角落,古老的陶瓷技藝正沿著青春的足跡,在鄉村振興的土壤里扎根生長。
江西文明實踐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文明實踐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文明實踐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文明實踐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文明實踐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江西文明實踐網 電話:0791-86847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