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安遠縣地處江西南部,是典型的山區縣,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小孩居多,部分農村群眾居住散、遠、偏,僅僅靠文明實踐所、站開展活動,難以滿足群眾需求。安遠縣堅持“群眾在哪里,陣地就在哪里”原則,精準對接新形勢下基層群眾文明實踐服務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了以“小陣地”“小劇團”“小冊子”等為核心的“十小”載體,同時通過整合資源、項目、服務在全縣地域內開啟“文明實踐大篷車”式的流動與精準滴灌,以“流動文明實踐站”模式推動文明實踐陣地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陣地建設“活”起來瞄準人氣旺處“長”
??為有效破解偏遠村組群眾“進站遠”的問題,安遠縣創新構建“1+N”陣地體系,把文明實踐的根須深深扎進群眾日常生活的土壤里。通過“送文明實踐活動”的形式,將人氣旺、接地氣,深受群眾喜歡的文明實踐活動送到群眾身邊,“喚醒”采茶戲小舞臺、農家小院、村頭小廣場、社區小花園甚至生產小車間,打造成能承接流動文明實踐活動服務的“家庭站點”和“互助組”。同時,創新將文明實踐政策宣講、價值培育、文化服務、移風易俗等功能室,流動嵌入群眾日常聚集場所開展。
??在安遠縣龍布鎮逕背村,采茶戲“互助組”的根扎在農家小院之中,只要中心戶一聲吆喝,左鄰右舍聚攏來,文明實踐志愿者在中心戶的自家庭院或鄉村樹下或田間地頭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互動文明實踐活動,家庭變課堂,庭院成舞臺,黨的方針政策就在這流動的“家門口課堂”傳遞開來。
??現在,安遠的文明實踐“走”出了固定的實踐中心、所、站的功能室,“政策咨詢臺”支到了熱鬧的集市口,趁著“文明集市”的人氣,將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惠民信息送到群眾手上,文藝文化激蕩著村民的心靈。采茶戲小舞臺在公園廣場“安了家”,“屋場夜話”點亮了農家夜晚,濂江廊橋成了老人們的“快樂驛站”,當暮色漫過濂江,褪色的木柱掛上幕布,躍動的光影中,市民們眼角的皺紋里盛滿笑意。
??如今,安遠700余個星羅棋布的文明實踐點,83個充滿活力的互助組,流動起來織成了一張覆蓋城鄉、靈活機動的“服務網”,打通了前往“最后一公里”的“直通車”。
??服務群眾“動”起來活動追著群眾“跑”
??如何讓忙碌的農人、不便的老人也能沐浴文明新風?安遠縣的答案是讓服務“動”起來!
??安遠依托“贛南采茶戲發源地”的金字招牌,組建了96支采茶戲理論“小劇團”,他們匠心獨具,將黨的創新理論、惠民政策“揉”進悠揚婉轉的采茶調,匯編成《“理論政策+采茶戲”主題宣講作品集》。這支隊伍如同“文藝輕騎兵”,翻山越嶺,把舞臺搭到村頭巷尾、屋場曬坪,年均演出超200場,足跡遍布全縣所有鄉鎮和60%以上的行政村。縣文明實踐中心更是整合文旅、衛健、紅十字、科協等“大能量”,啟動“東江源文明實踐大篷車”項目。一輛輛滿載理論政策、文藝精品、健康服務、科普知識的“大篷車”,像移動的文化盛宴,開進偏遠鄉村,一年服務5萬余人次,熟悉的鄉音鄉韻讓理論宣講“活色生香”,演一場戲,講一堂課,聚一片心。
??圍繞“米袋子”“錢袋子”,150支由農技專家、田秀才、土專家領銜的農技志愿服務小分隊,把“課堂”直接建到田壟上。他們采取“上門指導+田間教學”的模式,在綠油油的莊稼地里、果蔬田里開設“農技微課堂”。2024年以來,累計開展田間地頭技術指導與培訓600余場次,惠及農戶1.1萬余戶。
??通過“流動服務送到家”的模式,安遠把文明實踐活動無縫嵌入群眾的生產生活中,不斷激活群眾參與文明實踐活動的內生動力和參與熱情,參與人數激增30%,群眾由原來的“被動觀望”轉為“主動融入”。
??村落抱團“轉”起來優質資源人人“享”
??針對部分文明實踐所、站策劃的活動不接地氣,實踐所、站吸引力不足、人氣不旺的痛點,安遠縣以“村際聯動”為引擎,推動文明實踐從“靜態盆景”轉為“流動宴席”。通過建立因地制宜策劃群眾所想所需的活動和資源跨村流動、項目跨村輪轉、服務跨村共享的“輪流”機制,讓優質資源和特色活動精準“送”到群眾身邊,煥發基層實踐新動能。
??該地鼓勵各所、站整合相鄰村落資源,組建由文明實踐員、文明實踐志愿者和熱心群眾組成的“流動服務隊”,并聯合搭臺或輪流承辦,根據不同的時間節點和不同的人群結構精心安排健康義診、老年書畫賽、兒童運動會、文藝匯演、技能培訓等文明實踐活動“流動盛宴”。
??同時,該地積極引導打破“一村一站”的物理圍墻,建立相鄰村居文明實踐陣地“資源池”和靈活“流轉”。鄉鎮實踐所化身“協調中心”,按需調配特色場地,流轉給相鄰站點開展活動。通過資源流轉機制,全縣盤活特色場地資源50余處,有效提升了資源利用率。“陣地共用、活動共辦、輪轉使用”的模式,盤活了沉睡資源,避免了重復建設,更讓有限的投入在流動共享中迸發最大效能。同時,也使不同區域群眾的多元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小陣地”真正釋放出“大服務”的能量,服務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隨著資源的汩汩流動,不斷拓寬延展深化。(陳玉婷)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